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
活動花絮(二)重點摘錄

首頁»活動花絮»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活動花絮(二)重點摘錄

1

關鍵字:有機農業促進論壇(2022OAPF)有機論壇農業淨零氣候變遷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

活動時間:111年6月7日09:30~17:00

活動對象:有機農業相關工作者、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有機農業相關推廣人員、非營利組織(NGO、NPO)人員、對有機農業有興趣之大眾

活動成果:

本次論壇報名人數共計658人,以產業人員居多,其次為相關學研機構、公務行政機關與非營利組織人員等。因應新冠疫情,本次論壇採實體辦理及線上轉播方式進行,實體參與人數計100人,直播最高觀看人次計404人。

scaled

 

重點摘錄如下:

【專題演講】有機農業與淨零排放的距離

一、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地球環境持續升溫,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提高,牽動著生態與社會,也影響著農產品的產量、品質及價格。2019年全台排放總量為2億8706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農業占637萬噸(2.2%)。

二、2040農業淨零目標中與有機農業較為相關者:

1.減量:有機友善耕地面積達45,000公頃、低耕犁農法面積達50,000公頃及50%化學肥料改由有機肥料供應。

2.增匯:利用高穩定有機質肥料及土壤微生物增加土壤有機質,推動面積達79萬公頃。

3.循環:500多萬公噸農業剩餘資材全部再能源化、資源化及材料化。

4.綠趨勢:建置農漁村能源自主場域、揭露碳足跡及建立農業部門有效碳定價及碳權交易制度。

三、有機農產品的碳足跡須依據單位面積和生產效率進行計算,根據研究,施行有機農法的碳排放量較少,但仍需依不同環境、農場的情形建立基線來加以確認。農業部正在建立可量測、可報告與可查證的MRV機制(Measurable, Reportable, Verifiable),以利未來推動相關事項。

3 3 scaled

 

【主題一】有機淨零必修課-減少農業排放

一、農業排放說明

1.隨著淨零意識抬頭,各國制定許多策略,希望可以將全球溫度增幅控制在5度內。全球投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工作,包含新科技研發及循環經濟等兩大重點方向,其中循環經濟包含以自然為本解方,透過對自然系統的保護、永續管理或修補生態系的行動等方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2.根據統計,農業土壤排放約占整體農業部門排放之5%,其中又以化學肥料施用(61.9%)及有機肥料施用(26.1%)為排放大宗。因此,生產者可透過提升肥料利用率、使用生物性肥料、稻田水分管理、不整地耕犁及廢棄物處理等策略,來減少農業土壤排放。

3.不同肥料種類於製造、運送、施用及田間排放的過程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排放量。相較於化學肥料,有機堆肥在施用過程中減少許多排放,但在製造一般堆肥所產生的排放量較高,可改以通氣方式製作堆肥,以有效減少排放。

4.有機質中的有機碳,不僅可以提供作物生長及生物所需,也是農業淨零中的關鍵角色,根據統計全球每年增加土壤表層(40公分內)千分之四的有機碳含量,就可補償每年大氣中增加二氧化碳含量的80%。生產者只要透過土壤水分及肥料管理、施用有機資材及綠肥作物等方式,都可以幫助有機碳的累積。

10 scaled

二、減少農業排放

1.農業排放的溫室氣體中也包含氧化亞氮(N2O),其暖化潛勢為二氧化碳的285倍,研究發現氧化亞氮主要的貢獻來自農業氮肥的施用。健康的土壤多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生產者應視作物需求、土壤肥力及土壤質地等情形,選擇適合肥料,避免不必要的施肥。

2.硝化作用係是指硝化細菌將氮轉換成植體可利用的型態,其過程約產生2%的氧化亞氮,反之,脫氮作用則是在缺氧環境下進行還原作用,產生的N2O相較硝化作用高出許多,若能適當提高土壤氧化還原電位,配合適當田間管理,則可降低消化作用,減少氮的流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3.整體而言,了解土壤質地、栽種作物及其適合灌溉與施肥方式,並配合適當的田間管理策略,可以提高作物品質及有機農民的收益,也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保水及保肥能力,同時減少過程中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5 scaled

 

【主題二】有機淨零核心課-資源循環利用

一、農業剩餘物質再利用技術

1.在農業生產領域中包含稻桿、蔗渣、菇類廢棄物、稻穀、米糠、粕類、動物糞便、蝦蟹蚵殼及殘體等皆屬農業剩餘物質,這些物質含有高量的植物性與動物性養份,若能有效轉化成為高價值的資源物質,將可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並創新廢棄物的新用途與價值,目前以製成有機肥為主要再利用方式。

2.全台每年約產生500萬公噸之農業廢棄物,改良場積極開發有機農業可用微生物製劑等相關技術,目前已開發多元功能性生物製劑及植物保護製劑的配方,可針對不同作物及其需求進行調整,如乳清蛋白、黃豆粉、天然矽藻土及甲殼素等皆可做為原料使用,並透過調整主要成分的比例製成不同功能性的生物製劑,所製成的產品也有不同效果與用途。

3.菇類剩餘物質經微生物處理後,可作為多用途產品,如可應用於稻草分解資材、保暖保濕與耐淹資材、分解與抑病資材、雞舍抑菌墊料開發、雞隻飼養飼料開發及促進植物生長農業循環資材開發等。此外,利用剩餘資源製成之堆肥,可增加土壤碳及有機質含量,如菇包木屑含45%~47%有機碳、雞糞肥含40%有機碳;有機質的部分則分別含90%及80%,若能有效利用此類資材,可增加作物品質,也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

6 scaled

二、亞植有機農場資源循環經驗分享

1.循環農業包含環境、經濟及社會等面向,其中動物與植物的生產緊密相關,如畜禽動物可以將人類無法食用或利用的生物質,轉化成人類能食用的蛋白質或是其他有價值的生態服務,抑或是利用腐熟之雞糞可以有效提高作物採收重量等;同時也導入不同產業人才,結合不同產業特性,有助分散風險及提升農業韌性。

2.亞植有機農場的循環,包含雞隻飼養以及蔬菜生產

(1)有機雞隻的飼養,除了以有機硬質玉米及經烘烤的有機大豆作為主飼料外,場內種植的有機蔬菜在包裝過程中挑出的殘葉,也可以提供給雞隻作為飼料。

(2)而有機蔬菜在採收過程中,遺留在田間的根部及葉片可作為堆肥使用。此外,場內的雞糞與破蛋,以及鄰近豆腐廠的有機豆渣也都是製作堆肥的原料。

7 scaled

 

【主題三】有機淨零通識課-跨部門合作

一、農業怎麼淨零

1.台灣氣候高溫多雨且多為高密度集約農耕形式,造成土壤中的有機碳容易分解流失,但利用友善或是有機農業的耕作方式及精神,減少使用化學肥料、減少耕犁、種植覆蓋作物及增加土壤有機質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機碳的生成及儲存。

2.根據研究,富含有機碳之健康土壤可提高農地對於旱災及水災的調適能力,在國際間土壤碳匯已被廣泛的研究及討論。同時間許多國家也正積極尋找抵銷碳排放之方式以實現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因此也造成碳價格有著較大的波動。

3.美國土壤碳匯主要的方式包含免耕犁及種植覆蓋作物,減少土壤碳流失,增加微生物活性,每年每公頃分別可以增加約1噸及8噸碳匯,美國國內目前約有50%農地種植覆蓋作物。美國由政府端結合認證單位及NGO團體等單位,共同推行農業碳匯及相關事項,而農業碳匯面臨的挑戰包含天氣不確定性、永久性及驗證費用高等問題,也是未來國內推行時可能遇到的問題。

4.歐盟農業碳排約為13%,以畜牧業排放為大宗,因此歐盟針對農業環境方案進行調整,推行兩階段共同農業政策,第一階段為2014年-2020年,利用農業環境給付及綠色給付等方式進行改革,如種植多樣性農作物、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第二階段自2021年底推動,重視各項給付之公平性、環保性及績效,希望於2035年達成農業部門碳中和。

5.英國在各農場成立一淨零警示燈號,分別以紅燈及綠燈代表碳排放量高及低,改良肥料、抑制硝化作用及減少反芻動物造成的甲烷排放等減少碳排放量。

6.日本於2015年提出有機農業促進法,以永續農業為目標,包含環境又善農業給付及有機農業措施,列出各項耕作方式,如施用堆肥、種植覆蓋作物及減少耕犁等,以減緩全球暖化及保護生物多樣性,並於2050年達到碳中和。

7.國外增匯案例:

(1)美國農民利用收割期種植覆蓋作物,增加土壤碳匯提高農民收益;農企業投入資金研發碳捕獲技術,提高效率和AI相關生產技術。

(2)日本石油公司因為需要碳抵換,所以利用閒置林地創造碳權。

(3)美國及澳洲畜牧農透過改變飼養動物及土壤管理的方式,減少耕犁及擾動,便能減少許多碳排放,並售出多餘碳權。

(4)英國牧場透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於農場內種植樹木及增加土壤有機質及設置太陽能發電等。

(5)中國第一個農業碳匯交易平台於今年5月成立,由政府單位成立交易平台,賣方為一有機茶園,將碳權賣給廈門一食品企業,抵消部分碳排放。

8 scaled

二、有機質堆肥與農業土壤碳循環

1.企業生產過程需要進行碳足跡紀錄,並逐步更新製程,減少公司內碳排放,同時間也可透過造林等方式,促進碳循環。在中華紙漿的製程中,利用木頭剩餘資源來發電或是製作有機資材,可以減少外來能源使用並提高資源利用率,使有機質回到生態系統中。

2.利用造紙過程剩餘木屑,製成商品化之有機質肥料,除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涵養土壤生物多樣性,同時利用場域內生產的有機質肥料及工業生產製成中的廢棄物,美化生硬的工廠,透過工業及農業部門的合作,可有效將資源循環利用,同時對環境淨零工作貢獻一份心力。

9 scaled

活動網頁:NO PLANET B–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

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農業部有機農業促進諮詢會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部農糧署

撰稿:魏庭竹

校稿:賴怡伶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

相關文章

有任何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