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日期:2018年
摘文介紹:
隨著科技發展與環保意識興起,農業逐漸轉型為多樣化功能價值模式,包括生產調節、在地文化等,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其中之一。而食安意識及永續意識高漲,推行有機農業不僅能順應趨勢,透過栽種市價較高的有機農產品,也可提高農民競爭力與收益。
宜蘭種植之筊白筍,為重要夏秋季作物,但臺灣多為單一種植,此文研究目的為:(1) 比較有機與慣行農法對茭白筍田間之節肢動物與蛙類等生物之影響,(2) 並於有機茭白筍行間種植蕹菜,與無間作有機茭白筍田比較,分析田間節肢動物相及作物產量與產值的差異。
上述研究目的(1) 究樣區設於宜蘭縣三星鄉,有機田區位於行健村,慣行田區位於天福村,兩區之栽培管理皆進行記錄。田間節肢動物相之調查,以兩周一次頻率掃網採集,共進行六次,並將樣本進行分類鑑定;兩棲類調查則於日落後以目視法及鳴叫計數法同時記錄;蜻蛉目調查則沿田埂繞行,以目視法記錄;田埂之草相分別記錄有機及慣行田之田埂雙子葉植物種類。研究目的(2) 研究樣區同為行健村,試驗田區分為間作蕹菜及無間作蕹菜者,進行田間節肢動物相調查,並於九月下旬採收時,調查茭白筍之帶殼單筍重、裸筍重及筍長,蕹菜則於採收時秤重,以估算單位面積之產量及產值。
研究結果顯示,前述研究目的(1) 機農法田區之物種組成較慣行田穩定,但在田間節肢動物總數調查上,慣行田區總數較有機田區高,主要為稻害蟲(Pest) 組成,七成以上為茭白筍常綠飛蝨,而由於慣行田區之行株距較有機田區密集,易形成害蟲棲所,故慣行田區之稻害蟲數顯著高於有機田區,分別為4種1,479隻及8種440隻;而捕食性天敵分別為7種15隻及12種45隻;擬寄生性天敵分別為15種61隻及6種30隻。而兩棲類調查結果顯示有機田區與慣行田區蛙類總數相當;蜻蛉目調查顯示有機田區之種類較慣行田區多,田埂草相之物種數兩者則相同。研究目的(2) 有機茭白筍間作蕹菜之田間節肢動物物種較豐富,共71種,無間作田區為51種,證實間作蕹菜對生物多樣性有正面影響;而茭白筍之產量、含殼單筍重等特性上,間作及無間作兩者間無顯著差異。
在試驗結果中顯示,兩棲類調查原預期有機田區應有較豐富之物種而有落差,推測可能因素為有機樣區地理位置距離山地較遠,且隔著道路等地理屏障,因此山地蛙類難以移入;而蜻蛉目之調查由於蜻蛉目移動快速難以詳細計算,並未記錄數量,未來應確立調查方法。
以有機間作栽培茭白筍可有效增加田間生物多樣性,且茭白筍之品質不受蕹菜間作之影響,亦可替農民增加額外收入,因此有機及間作栽培為可推行之方法。
編譯:阮英閔
校稿:趙曉慧、洪嘉柔
資料來源:花蓮區研究彙報第 37 輯 2018 年 10 月 (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改良場, 2018)
圖片來源:Flicker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