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有機世界大會-有機產業群聚發展與參與實踐工作坊重點回顧

首頁»活動花絮»2024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國際研討會重點回顧#2

scaled關鍵字:有機世界大會有機農業促進區群聚發展有機村工作坊日本歐洲青年農民IFOAMOrganic World CongressOWCorganic agricultural promotion zonecluster developmentorganic villageworkshopJapanMIDORIEuropeGAODBio-districts

活動時間:113年12月2日15:15~16:45

活動對象:有機世界大會與會人員。

本中心於有機世界大會(OWC)辦理「有機產業群聚發展與參與實踐工作坊」,邀請4位國內外專家,探討有機農業產業群聚發展現況與未來。工作坊以臺灣有機農業促進區執行現況分享揭開序幕,接著邀請來自日本及歐洲專家,分別分享日本有機村政策與案例及年輕農民如何在歐洲有機區發揮影響力。這場工作坊充滿了啟發性和多元化的視角,讓與會者不僅收穫滿滿,還能感受到全球有機農業發展的多樣面貌!以下摘錄本次工作坊的演講重點:

01 scaled圖一、工作坊主持人(中)與四位講者合照(由左至右依序為有機農業推動中心黃政華副執行長、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劉興榮科長、有機農業推動中心段淑人執行長、日本京都大學農學研究科專案研究員Nami Yamamoto、全球有機區聯盟社會影響負責人Giacomo Packer)

一、臺灣有機農業聚落的發展與管理模式概述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花改場)劉興榮科長分享花改場自1994年起推動有機農業之發展情形,透過技術研究、政策推廣與區域串聯,成功在我國東部構築有機農業與農村經濟蓬勃發展之典範。

    1. 1994年於花蓮縣設置臺灣第一塊有機水稻田,開展有機田間管理與技術研究,2002年利用東部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輔導富里鄉羅山村成為國內首座有機村,將農民組織化並與有機理念結合,進一步串聯鄰近的豐南、永豐、石牌與竹田社區,打造「富麗有機樂活聚落」,成為我國有機農業群聚發展的重要起點。
    2. 透過逐步擴展的輔導策略,從花蓮縣向北延伸至宜蘭縣,結合在地農民、土地資源與有機農業技術,構築「東部有機樂活廊道」,成為連結生產與消費市場的重要平台,展現東部有機農業的整體性與規模化發展。
    3. 農業改良場初期聚焦於有機水稻、蔬菜、水果與雜糧等作物的栽培技術研究,並以教育與示範為核心,推動農民採用符合有機標準的方式耕作。近年來,則著重發展農業產業六級化,促進農產品加工、品牌行銷與農村觀光的多元化發展,提升農村經濟效益。
    4. 隨著農業多元化需求增加,結合生態永續理念、原鄉特色農產品、環境教育與休閒農業等元素,倡導「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榮的經營模式,不僅滿足消費市場的健康需求,也提升農村的生活品質與生態價值,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02 scaled圖二、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劉興榮科長

二、臺灣有機農業促進區推動與執行現況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黃政華副執行長說明我國目前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以及介紹已成立與籌辦中之有機農業促進區,並提及現階段推動有機農業促進區所遇到的困境與改善方向。

    1. 有機農業促進區依《有機農業促進法》第六條設置,其設置的基本原則為具有完整性(土地毗連10公頃以上)、共識性(促進區內農友 1/2以上同意、慣行農友1/3以上同意)及主體性(為法人、團體或縣市政府)。促進區之主管機關為促進區所在之直轄市、縣(市)政府,營運主體為合法登記之團體、法人、學校或行政機關,並結合外部單位提供技術與行銷輔導,促進有機農業整體發展。
    2. 有機農業促進區設置流程可概分為四個部分,依序為「單位自評」、「營運計畫書文件準備與撰寫」、「主管機關審查及公告」、「後續營運」。營運計畫書文件由營運主體進行促進區內資源盤點與撰寫,撰寫完成後交由主管機關審查及公告,並由主管機關逐年檢討其轄區內促進區成立後之營運績效是否與計畫書相符,若未符合計畫書,則需限期改善(欲瞭解更多資訊可參考本中心官網有機農業促進區大哉問頁面)。
    3. 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目前已成立之有機農業促進區共有5處,分別為位於臺中市之大甲區龍泉有機農業促進區及外埔區河八代有機農業促進區、臺東縣關山鎮梓園有機農業促進區、宜蘭縣頭城鎮烏石港有機農業促進區及蘇澳鎮朝陽社區有機農業促進區。而籌備中共有10處,包含花蓮縣3處、宜蘭縣3處、臺東縣2處、南投縣1處及雲林縣1處。
    4. 推動有機農業促進區時可能面臨資源不足、銷售管道有限等挑戰,影響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民參與意願,建議可透過拓展市場與創新通路增加農產品銷售,強化技術研發與品牌推廣,同時結合農業觀光與社區參與,促進有機農業發展,提升有機農產品競爭力。

03 scaled圖三、有機農業推動中心黃政華副執行長

三、擴大有機農業:探討日本有機村政策與當地社區倡議

     日本京都大學農學研究科Nami Yamamoto專案研究員說明日本綠色糧食戰略(みどりの食料システム戦略,MIDORI)及有機村(オーガニックビレッジ)計畫的發展現況,提及永續糧食系統策略可能潛在的問題,並分享京都府亀岡市(Kameoka City)有機村推行的情形及未來挑戰。

    1. 日本永續糧食系統策略(MIDORI),由農林水產省於 2021 年 5 月推出,旨在制定2050 年關鍵績效指標,涵蓋農業、林業和漁業部門的多項目標,包括化石燃料燃燒實現零碳排放、化學農藥的風險加權使用量減少50%、化學肥料使用量減少30%以及將有機農業面積提升至25%等目標。
    2. 永續糧食系統策略為地方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推動「有機村建設」(Organic Village Scheme),進一步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然而,該策略也正面臨嚴峻挑戰,例如2022年日本有機農地僅達19,000公頃(約占總農地之7%,含非有機JAS認證農地),要達到2050年25%的目標,需進行大規模擴展。此外,過度依賴技術創新和簡化的推廣模式,忽略城鄉發展不均衡的潛在問題;而在有機產品消費推廣方面,該策略假設消費者瞭解產品的環境效益後會自行增加購買量,但這與相關研究成果顯示之實際購買行為存在差距,可能削弱推動效果。
    3. 有機村案例:京都府亀岡市,人口數約88,000人,於2020年成立推動有機村工作小組,致力發展公立學校營養午使用有機農產品、建立有機農業培訓學校、發展本地驗證體系、創造公民參與之有機村公園等四大重點項目,藉此提高年輕家庭移居意願、吸引慣行稻農轉型、提供穩定消費市場、鼓勵學童與家長社區參與等,進而培養對有機農業的認識與支持。目前可能面臨的挑戰包含有機蔬菜供應不足、供應鏈效率較低及公共補助期限後之產品價格上漲等問題。儘管如此,這些推動措施仍有助於透過學校營養午餐培養未來的忠誠消費者,同時提升「為兒童提供優質食物」的意識,凝聚社會共識以促進有機農業的長遠發展。

04 scaled圖四、日本京都大學農學研究科專案研究員Nami Yamamoto

四、探討青年農民對有機區與歐洲永續發展的影響

     全球有機區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Organic Districts, GAOD)社會影響負責人Giacomo Packer則分享歐洲農村目前的現況與遭遇的挑戰,並介紹義大利Cilento生物區(Bio-districts)的年輕農民如何透過技術創新及復興當地文化,為農村永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1. 歐洲農村目前面臨人口老化、人口外移、創新能力不足及年輕農民較難投入農業市場等挑戰。如義大利農民的平均年齡為65歲,導致農村地區的活力逐漸下降,農村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與工作機會而遷往城市,使得農村地區人口減少,其幅度達5%至10%。這不僅衝擊當地經濟活動,亦影響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正常運作。此外,創新能力的匱乏亦是農村發展的一大瓶頸,年長農民傾向於依賴傳統農業模式,較少採用現代技術與創新方案。而高昂的地價及基礎設施建設成本,也進一步增加年輕農民進入市場的難度。在此背景下,生物區成為一種具潛力的解決方案,結合農業、旅遊及多元文化,促進區域的永續發展。
    2. 生物區為一種合作模式,透過農民、地方企業、政府機構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協作,推動有機農業及區域發展。生物區的價值不僅在於農業生產,亦涵蓋旅遊、文化活動與社區重建等多元面向。例如,生物區可以透過農場旅遊、地方特色商品展銷與文化節慶活動,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創造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連結。
    3. 以義大利南部Cilento生物區為例,於2004年成為歐洲首個生物區,由最初的幾個市鎮逐漸擴展至如今的40個市鎮。該生物區以農業為核心,同時致力於復興當地栽培與傳統文化,例如復育具有高度營養價值之古老穀物品種、舉辦傳統的收穫節慶活動,凝聚當地社區,喚起人們對傳統農業的記憶與熱情。此外,該生物區範圍涵蓋Cilento國家公園,擁有豐富原生物種,成功展現了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之和諧共生。
    4. 生物區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支持網絡,不僅幫助年輕農民降低風險,也促進區域的永續發展,當地年輕農民更是展現出高度的使命感與創新能力,為農村地區注入新活力。然而,進入農業市場的門檻依然較高,現有政策與資源的支持仍顯不足,未來需進一步加強教育與技術培訓,同時提供財務與基礎設施支持,確保更多年輕農民投入並留在農村發展,孕育農村永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05 scaled圖五、全球有機區聯盟(GAOD)社會影響負責人Giacomo Packer

 

工作坊活動網址:https://bit.ly/OWC2024workshop_OAPC

大會主辦單位:IFOAM – Organics International、南華大學

大會指導單位:農業部、農業部農糧署

撰稿:張英宸

校稿:魏庭竹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

相關文章

有任何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