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資源循環模式、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淺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

  1. 首頁
  2. »
  3. 專家視野
  4. »
  5. 有機價值
  6. »
  7. 在地資源循環模式、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淺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

0 18 2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執行長董時叡(右七)、副執行長黃政華(右六)與同仁合影。

在地資源循環模式、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淺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

官網

黃政華

國立中興大學有機農業推動中心 副執行長 / 土壤環境科學系 副教授

關鍵字:環境永續淨零排放減碳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資源循環有機農業

現今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是前所未有的嚴峻,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研究指出,臺灣自1910至2020年平地年均溫上升約1.6°C,且近30年有加速增溫的趨勢,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已嚴重影響作物生產。為此,中興大學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今年度辦理兩場次有機農業與淨零排放的全國性論壇,以兩階段循序漸進地探討有機農業如何從「邁向」到「實踐」淨零排放。

農業與淨零排放的距離

過量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氣候變遷加劇的主因,農業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以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及二氧化碳(CO2)為主,如禽畜腸胃醱酵、畜禽糞尿處理、農機具使用、施用化學肥料、燃燒作物殘體及農藥產製過程等農業活動,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排放溫室氣體。此外,過量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會造成土壤退化、降低生態多樣性,進而喪失農業面對旱災或洪澇等極端氣候的調適能力。

在總統蔡英文於2021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宣示臺灣將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後,今(2022)年2月行政院農業部主委陳吉仲更進一步宣示,農業部門將於204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0%,並依循「減量」、「增匯」、「循環」和「綠趨勢」四大淨零主軸政策,建立農業永續經營模式,並用多管齊下的方式降低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這展現了臺灣農政部門的信心和決心,將用最快的速度來縮短農業與淨零排放的距離!

1 34 1024x579 1

有機農業促進論壇議題獲得各界迴響。

有機農業的減量與增匯

許多國家已將有機農業當作達成淨零排放的解決方法之一,因有機農業在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化學農藥與肥料,可有效減少化學農藥與肥料製造過程的碳足跡,以及施用化學合成肥料時所釋放的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此外,有機農業亦提倡減少機械對於土壤的擾動(降低土壤有機質的分解速率)、鼓勵輪作與間作、作物殘體回田或製成堆肥及草生栽培等耕種方式,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進而增加土壤碳匯。

研究顯示,藉由農業剩餘物質製成的堆肥,可促進養分循環再利用,且透過輪作、敷蓋等方式,並搭配適當土壤管理措施,可有效減緩土壤有機碳的損失。2015年由法國提出的「千分之四倡議」亦指出農業土壤固碳對氣候變遷具有關鍵作用,若表層30~40公分土壤的有機碳每年增加千分之四(0.4%),便能有效減緩環境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同時該倡議積極推動相關措施,如鼓勵綠色肥料、草生栽培、平地造林及鼓勵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臺灣目前已有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及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取得其會員資格,期透過導入國際農業淨零趨勢,促進臺灣發展農業碳匯、增進農業調適能力等目標。

2 14 1024x683 1

將平地造林結合森林公園,不僅有助於維護地域生態,還兼具觀光遊憩的效益,圖為台糖推動平地造林的彰化溪州公園森林區。(攝影/黃毛)

有機農業的循環與綠趨勢

有機農業依照法規定義,應以養分循環為原則,鼓勵農場內資源循環再利用,如透過堆肥化將廢棄物轉化為似腐植質的堆肥,以保持土壤肥力,降低外部資源投入。臺灣氣候屬高溫多雨,且多為高密度集約農耕形式,造成土壤中的有機質及養分容易分解及流失,若透過有機農業的耕作方式及原則,並配合適當的田間管理策略,可以增加土壤有機碳的生成及儲存。臺灣目前已有許多有機農場發展在地資源循環模式,如利用場域內腐熟的禽畜糞堆肥或漁業廢棄資源製成的堆肥種植作物,皆能有效提升資源利用率及土壤有機質含量。

隨著國際上的碳權驗證與碳交易制度發展越來越成熟,臺灣政府亦準備著手推行農業碳權驗證制度,以彰顯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服務的市場價值。經過兩場論壇的探討後,發現國際間土壤碳匯雖已被廣泛地研究及討論,然而碳權的申請、驗證、核發、交易等過程繁瑣,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成本甚鉅,且再加上臺灣人均耕地面積小的特色,因此,對臺灣個別有機農業生產者而言,未來若可申請碳權並進入交易市場,固然可以獲利,但其實質收益相當有限。再者,許多抵銷碳排放的方式尚在發展,未來可能造成國際碳價的波動,使得農業碳權驗證的獲利誘因潛藏許多不確定性。然而,未來臺灣若推動由環評增量抵換所獲得的農業抵換量,亦可獲得農業碳權,惟須建立抵換的方法學、查驗機構及整合小農的碳權。

儘管個別有機農業生產者可能獲得的碳權收益不多,但透過碳權驗證的過程,可以更精確地計算其有機農場所創造的環境價值,並讓有機農產品經營者得以用科學量化的方式,向企業買家或消費者述說其產品價值與特色,發揮品牌再加值的效益。

3 16 1024x683 1

農友以草生栽培搭配人工除草管理芭樂園,讓果園土壤有機質提高、果實品質安心,更可增加農業碳匯。(攝影/梁偉樂)

有機農業與淨零排放的最佳夥伴

綜上所述,推動有機農業將有助於淨零排放相關目標的達成,並促進臺灣農業朝向永續發展。而有機農業是一種對環境友善、永續性較高的糧食生產體系,被視為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重要途徑之一。在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有機農業至少具有三種SDGs:SDG 1消除貧窮、SDG 2終止飢餓及SDG 3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此外,透過發展有機農業,除了減少化學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使用,更可達成SDG 6潔淨水與衛生、SDG 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DG 13氣候行動、SDG 14水下生命、SDG 15陸域生命等目標。因此,企業可藉由採購有機農產品或相關服務,展現其對永續性較高的有機農業的支持,同時能對應到企業的環境、社會及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原則,進而增加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永續性績效的正面形象。此外,臺灣企業的ESG報告若能揭露企業結合及支持有機農業的淨零作為,將有助於有機農業的推動。

當臺灣消費市場對食品的訴求,越來越重視環保、減碳和永續性,將可以有效地推動食農產業鏈,往更友善環境的方向前進。因此,除了企業與公共採購之外,消費大眾可以說是讓農業邁向更永續、更淨零的最強推手。今年不僅是訂定農業淨零排放目標的元年,亦是臺灣食農教育法施行元年,該法揭示政府應推行有助於農業及食安環境永續發展的食農素養,期待在各地方政府的食農教育推動計畫下,新興世代將更瞭解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並且厚植永續消費的意識,讓社會大眾成為有機農業與淨零排放的最佳夥伴。

4 13 1024x756 1

臺灣的國產有機農產品,生產過程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可直接輸銷日、澳、紐、加、美等國。(攝影/游昇俯)

結語

臺灣自2016年啟動「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至今,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已逾1萬8,000公頃。截至2022年9月,有機驗證面積約為1萬3,101公頃,這些有機農場1年總共減少約2.3萬公噸以上的化學肥料使用量,換算成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是8,01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透過今年辦理的有機農業淨零排放主題論壇,一方面希望可以讓政府部門、產業與消費大眾,更加了解有機農業生產者為減緩氣候變遷做出的貢獻;另一方面,希望透過介紹示範案例,可以促進整體有機產業的施作方法再優化,採用更減碳的方式,或是促進更多土壤碳匯的農法,朝向更加環境永續的方向前進。

面對氣候變遷,淨零行動刻不容緩,未來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也會持續關注臺灣外有機新知及產業脈動,串連產官學研各界量能,持續推廣有機農業相關知識及技術,與有機產業共同促進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並與臺灣農業部門一步一步邁向淨零排放。

5 11 1024x521 2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辦理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黃色背心者為農糧署署長胡忠一。

資料來源:《豐年雜誌》2022年11月號  在地資源循環模式 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 淺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

圖片來源:國立中興大學|行政院農業部有機農業推動中心

延伸閱讀:

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活動花絮(一)

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活動花絮(二)重點摘錄

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有機農業如何實踐淨零排放重點回顧1

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有機農業如何實踐淨零排放」重點回顧2

撰文:黃政華、魏庭竹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

相關文章

有任何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