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有機農業推動中心讀書會花絮1

首頁»活動花絮»2022有機農業推動中心讀書會花絮1

關鍵字:讀書會共讀共學土壤的救贖土壤碳土壤管理生態系統服務微生物碳農業氣候變遷空氣和水污染食物品質碳封存碳捕捉低碳農業環境保護農業土地病理學土壤議題

 

活動時間:111年04月29日、05月27日、6月24日、7月29日 14:00-16:00

活動地點:國立中興大學有機農業推動中心7F會議室

活動對象: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同仁

閱讀書籍:土壤的救贖:科學家、農人、美食家如何攜手治療土壤、拯救地球(The Soil Will Save Us: How Scientists, Farmers, and Foodies Are Healing the Soil to Save the Planet)

作者:Kristin Ohlson

書摘:人類數千年來的農耕及畜牧,特別是現代的工業化農業,已經導致八成的土壤碳流失到大氣中,即使我們今天就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地球仍會繼續暖化。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紛紛放下宿怨,從科學家到碳農、碳牧人,從碳權交易巿場到環保團體,共同走向同一個目標:把碳種回土壤裡,將大氣中的碳轉換成對土地、對所有地球生物都有利的土壤碳,而這還有可能扭轉全球暖化,同時還能賺到錢。

00 2

 

活動花絮:

土壤和我們的關係是什麼?氣候危機可能有解嗎?

隨近年氣候變遷議題發酵,各國積極宣示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相關碳匯與碳權等主題討論度極高,身為地球公民一份子,人人都應正視日益嚴重的氣候問題,誰也無法置身事外!中心今年讀書會所共讀的書籍是「土壤的救贖:科學家、農人、美食家如何攜手治療土壤、拯救地球」,從關心雙腳下的土地開始!以不同觀點角度切入,帶您瞭解書籍中各章節精華重點,本篇分享的主題有:「第一章、碳都到哪去了?」、「第二章、光明與黑暗的結合」、「第三章、牛隻上場」及「第四章、讓自然發揮作用」,讓我們一起來向土壤學習吧!

 

《第一次讀書會摘要分享》:第一章、碳都到哪去了?

  • 碳與土壤的關係(碳來自哪裡、何謂土壤碳)
  1. 地球的碳主要來自大氣、陸上的生物圈、海洋沉積物(土壤有機碳的沉積物)、地殼,而陸地上的植物以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碳保存在土壤中(土壤固碳)。藉由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經過光合作用排出氧氣、形成碳水化合物,碳就成為植株及根系的一部分,隨植株凋落與生理代謝回歸地底,成為土壤有機質一部份。
  2. 土壤有機質約含有58%的碳,當有機質進一步分解形成腐植質,需要數百年才能分解,碳被長時間留在土中,因此土壤正是陸地系統中最大的碳匯(carbon sink)。有機質是土壤養分最重要的來源,有機質含量高,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微生物生態都好。
  • 碳消失的原因Out put In put)與影響
  1. 耕犁:現代機械化農業的重型機具將土壤壓實,需要犁更深才得以鬆動,於是更多土壤被翻起、曝露在空氣中,土壤碳接觸到氧,結合成二氧化碳,溢散到上層大氣中。
  2. 畜牧:不需提防掠食者的牲畜,在柵欄內肆意吃草,足以連根拔起,草原只剩光禿一片。
  3. 人類過度開發:包含土地侵蝕(碳衝進了水路)與濫用、化石燃料的使用,大量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

土壤碳消失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不僅使土壤養分散失、更因為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造成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遷等危機

  • 用土壤固碳為氣候危難找答案(Out put vs. In put
  1. 不耕犁(免耕農法)、土壤覆蓋作物殘株、施用堆肥、減少土壤沖蝕、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動,增加腐植質含量。
  2. 草生栽培、種植植物,增加光合作用,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匯。

01 1 scaled

▲圖一、導讀人分享碳循環概念

 

《第二次讀書會摘要分享》:第二章、光與暗的結合

描述生命的源起以及植物如何透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光反應和暗反應,使植物得以生存,並提供食物來源,讓地球上的生物以及地底下的土壤微生物皆能生生不息。

  • 光合作用
  1. 細菌於35億年前演化出來存在大海中,後來為和同類競爭資源,遂發展出一種把陽光變成食物的機制,光合作用就開始了。
  2. 光合作用的第二次重大演化,便是以植物為主角,讓地球有了理想的環境,提供氧氣和食物給人類及其他動物。
  3. 植物利用其葉子上的氣孔,在捕捉陽光之後就拆開二氧化碳分子、拋棄氧氣留下碳。植物用吸收自陽光的能量,把碳轉化成高能量的醣類供自身使用。
  • 土壤微生物的關鍵角色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在數千年間發展出更複雜的交易網絡,其中土壤下的微生物世界佔全球物種多樣性的95%。

  1. 關鍵角色1–提供植物食物:英格漢將土壤微生物分五大類,分別是細菌、真菌、單細胞生物、蠕蟲及小型節肢動物,以及肉眼可見的土壤居民如蚯蚓、甲蟲、田鼠等,形成土壤食物網。
  2. 關鍵角色2-保護植物:溫度升高或乾旱、洪水時,某些細菌的數量會減少,由其他細菌加速遞補。土壤微生物提供食物給植物,也保護植物不受掠食者攻擊。
  3. 關鍵角色3-形成團塊:細菌抓住一小塊黏土、粉砂或砂,用富含碳的黏膠(原料是植物的醣類)把自己黏上去,形成極小的團塊。團塊密佈的土壤就像海綿一樣留住水分,在乾旱時可以保護作物、大雨時能抵禦洪水,健康的土壤還能淨化水質。
  4. 關鍵角色4-碳隔離:其他微生物吃下真菌和細菌時,也把碳納入自己的體內,碳就這樣持續在土壤食物網中循環。土壤生物靠分解過程持續產生複雜的碳鏈(有機物),碳鏈越長土壤的顏色也變得越深。這個過程最後產生了腐植酸(成分只有碳、氫和一點氧),碳因此可被鎖在土壤中好幾世紀。

 

《第三次讀書會摘要分享》:第三章、牛隻上場

人類發展農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有:燃燒森林、土壤劣化、濕地灌溉、飼養牲畜。

  • 土壤劣化的原因與影響
  1. 火耕讓植物間多了更多裸露的土地;年降雨量並非土地休養修復的關鍵,而是水量的分布。土地之所以劣化,是因為人們不了解植物、動物和土壤間的重要關連。
  2. 過度放牧取決於動物停留時間的長短。若放任牛隻將草地吃到光禿,會造成草根死亡、土地乾枯劣化。
  3. 南非農民作法是:讓牛在某區域均衡吃、遷到其他草地,牛把植物踩進土中、牛蹄踩出土壤坑洞,讓水分滲進土壤不流失:草原對碳循環至關重要!

02 scaled

▲圖二、草原對碳循環的重要性

  • 土地復育:全方位計畫放牧
  1. 生物多樣性喪失、沙漠化、氣候變遷 其實是同個問題,無法切割。
  2. 薩弗瑞認為火、科技與休耕方式無法復原脆化土地,建議改用謹慎的放牧,讓家畜在田野上移動,代替最初幫忙建造草原的動物群。
  3. 全方位計畫性管理建立在生態系統基礎上,包括計劃放牧、土地規劃、財務規劃、生態監測。

 

《第四次讀書會摘要分享》:第四章、讓自然發揮作用

  • 土壤壓實的原因與影響
  1. 當家畜或農機具持續輾壓在土壤上,加上不正確的土壤管理方法(如:持續使用化肥使有機質含量不足),就會導致土壤壓實,使土壤失去空隙,進而缺水、缺氧,抑制根系發展與作物健康。同時因不易吸收降雨,增加了地表溢流和土壤侵蝕的可能性,不利於養分的吸收,降低產量與品質。
  2. 土壤壓實的物理性解決方式以深耕、翻犁為主,直接破壞壓實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孔隙率,進而增加土壤中含水量與空氣含量。
  3. 在無法深耕的作物區或劣化的土壤,必須首重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有機質是微生物與蚯蚓的食物,再將有機質能轉化為土壤腐植質,維持良好的土壤團粒結構(微生物分解過程中釋出的氣體分子,能幫助土壤鬆動,蚯蚓的移動也同樣能製造土壤孔隙,作為根系生長與微生物生存的空間)。
  4. 而加速土壤改良的重點就在於,如何活化土壤中的微生物,並進一步擴大微生物與蚯蚓的族群數量,增加土壤腐植酸含量。

03 scaled

▲圖三、小組熱烈討論

小組討論:延伸主題腦力激盪!

除了導讀人分享章節內容外,在每章節都搭配延伸討論主題,讓同仁共同進行創意激盪!邀請你也來想看看這些問題,有沒有其他解方喔!

【Q1】「若你是農場主,如何增加土壤碳匯?

【A1】小組來答:1.採用免耕農法、覆蓋作物。2.種樹、輪作、間作、休耕。3.計畫性放牧。4.場內資源循環,如利用作物殘渣、養雞糞肥作堆肥施用堆肥,使土壤有益(微)生物增加,如蚯蚓。5.水資源循環包含水池循環等。

【Q2】「我們還能做什麼?如何以實質的行動減緩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

【A2】小組來答:

一般消費者可以1.多吃(有機友善)蔬食、自備餐具及減少食物浪費、2.使用節能電器、3.多種樹、4.搭乘大眾運輸工具、5.減少垃圾、使用二手用品、6.減少不必要的慾望並與親友分享上述事項

上市櫃企業主可以1. 員工餐有機友善食材、購買醜蔬果、2. 提供接駁或Work From Home、3.使用雨水、廢水循環、4. 企業種樹或成立環境保護基金會、5.廠房以減碳節能規劃並要求上下游廠商符合減碳理念等。

【Q3】「請全方位計畫性管理概念規劃一個生態農場。

【A3】小組來答:採用有機農法以及適地適種、輪作生產方式,建設堆肥場、放牧區、太陽能及雨水回收系統,提供親子DIY食農教育服務及弱勢就業機會,以建構六級化產業為目標發展。

04 scaled

▲圖四、小組發表討論成果

05 scaled

▲圖五、中心同仁合照

The Soil Story 土壤的故事

資料來源:Kristin Ohlson(2016)土壤的救贖:科學家、農人、美食家如何攜手治療土壤、拯救地球。台北:大家出版

【護土固碳02】與氣候變遷搏鬥 臺版不整地農耕尋找解方

暖化的科學(四):失控的碳循環?

 

延伸閱讀:土壤的救贖:科學家、農人、美食家如何攜手治療土壤、拯救地球

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活動花絮(二)重點摘錄

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有機農業如何實踐淨零排放重點回顧1

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有機農業如何實踐淨零排放」重點回顧2

認識肥料的特性,對症下料

有機栽培土壤養成記

撰稿:姚芮安

校稿:曹錦鳳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

相關文章

有任何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