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有機農民、有機農夫、李華藝、愛心捐贈、有機南瓜、作物共生
今年62歲的愛心有機農場場主李華藝,在踏入有機耕作行列之前,從事的是與農業完全無關的吊車司機職業,這幾年他憑著積極探索的精神,再透過不斷嘗試,如今已成為一位南瓜達人。偶遇農產品生產過剩時,便捐贈弱勢團體;嚴重蟲害時,他說:與蟲分享吧!李華藝樂觀又樂於分享的個性,與他的農場名稱實在非常相符。
從早期慈心「社區綠串珠」計畫啟蒙 隔代溝通是創新過程最大問題
「一開始我只是覺得家裡的田已經休耕多年,有點可惜,就想來種點東西,所以嘗試邊上班邊務農,就這樣進到農業領域了。」李場長說。他的農田位於濁水溪下游,本身為沙壤土,適合栽種南瓜,加上特別選擇適應台灣氣候的「阿成」品種,對於剛務農的人來說相對容易栽培。原本在六輕開吊車的他,由於接觸層面廣、視野較遼闊,深知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對土地、作物及健康的傷害,所以就想做有機。他說那時其實不懂真正的有機是什麼,只是將田區以不施用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的方式栽種作物。剛好那時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來地方社區推行「綠串珠」計畫,因為這個機緣,便加入有機耕作的行列。
「務農後最大的問題是與我父親的隔代溝通。因為我喜歡創新,老人家較守舊,所以很難溝通」,既然要創新,需要改變的地方就很多。例如老人家認為務農一定得施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但他堅持不噴藥也不施肥;老人家習慣覆蓋便宜的銀黑布防治雜草;但他卻選用較厚的PE防水布。老人家不服輸的個性,總覺得自己數十年的慣行經驗才是王道,衝突勢必免不了。後來李場長用成績來證明自己的作法沒錯!
勇於嘗試挑戰種植新方法 成功找到最佳種植方式
生長、果蠅和摘心是南瓜種植過程中會遇到的三大問題,在這些問題都克服後,李場長認為基本技術面應該沒問題了,便從本職退休,正式成為專職有機農夫。退休後時間變多了,他每天騎著機車在田裡晃,去觀察別人如何種南瓜。「某天,我遇到一位父執輩的農民,跟他討論我的南瓜摘心法,沒想到他的摘心方式也跟我一樣,這讓我更有信心了」李場長說。
除了施作的農法不同外,其實大部分的栽種方式他也是按照老一輩所教,但會適時做些改變。例如老一輩摘心方式是主蔓長出一尺後,但他仔細觀察了南瓜側芽生長方式,等側芽像蒼蠅那麼大時即摘心。為何要這麼早摘心呢?因為營養會從側芽跑出去,摘心後側芽長得很快,一周可長一米,早摘心即可早收成。他說最快紀錄是68天即可採收,所以用心觀察及試驗很重要!
有機農法不能施用化學農藥,為防治果蠅,他試著以14尺、開兩股對稱種植的方式,杜絕果蠅。雖然多少也會被果蠅叮咬,但外觀仍算漂亮。後來又嘗試以11尺半開溝,股面剩下8尺3的方式;從第一次改革的一分地種植250顆,到第二次改革已可種植600顆,現在1分地更可達1000顆。
「我最怕遇到嚴重蟲害,那就只能讓蟲恣意地享用大餐吧!蟲吃剩的再收成,就與蟲共享囉!」李場長豪爽地說。還有因空氣汙染加上落雨而造成傳播的露菌病,此時寧可任其蔓延、放棄不採收,也不噴藥處理,直到下一期再重新栽種。
農場最重視的工作是灌水,他的田區沒有化學農藥和化肥,連有機質肥料也不使用,灌水是最重要的農事。而作物對水分的需求如同人類對主食的需求,土壤可透過水溶解作物需要的養分如氮、磷、鉀,這些成分變成離子就能被作物吸收。
以「團體組織戰」經營農場 利己利他創造共同利潤
從8分地開始,一直到目前的7公頃規模,非李場長一人之力所及。農場裡沒有聘僱員工,打的是「團體組織戰」!所謂團體戰就是李場長與另外5位都懂農事的合夥人,共同經營農場。不過土地是李場長出面承租,生產技術也是他鑽研的,其他夥伴的加入純粹為了增加些收入。他們平常沒有月薪,但各司其職、彼此信任,等農場的農產品銷售出去,扣除所有成本開銷及租金後,才分配盈餘。這個方式比起支付月薪聘請員工較沒壓力,農事工作機動性較高,忙的時候很忙,事情很集中,閒的時間也多,真的不適合也沒有多餘預算聘請固定月薪的員工。農場夥伴們都非常認同這種盈餘分紅制,因為每個人都像股東,所以大家都相當盡責。
研究作物共生增加收入 期盼企業認購為通路問題解套
至今在有機農業領域已奮鬥了8年,李場長語重心長地說,「不管怎麼努力,通路還是我最煩惱的!」現在穩定的通路不代表會一直持續,有些通路商很現實,貨源少價格好的時候,拿著訂單追著你跑;情況相反時,說不配合就不配合了,辛苦種植的農產品可能在一夕之間就淪為倉庫裡的滯銷品,這種無奈他也碰到過!所以,為了額外增加收入,他研究「糯米椒和南瓜共生」,技術上只要能掌握季節,共生效果很好,現在糯米椒1分地能收到1噸的產量。目前南瓜和糯米椒都是由全聯及家樂福的中間供應商收購,另外還有供應北部國軍團膳。而這些通路都是在進修課程時,輾轉由學員或親朋好友介紹的,所以他建議有機農民不要只知道默默耕種,也要多跟外界接觸,拓展人脈。
去年和今年因為疫情關係,南瓜通路受到影響,整個倉庫都爆滿了。李場長說,這兩年光是捐給弱勢團體的和自然腐爛的南瓜加起來大約60噸,不過個性樂觀的他看得很開,捐贈就當作好的東西和好朋友分享!
李場長認為最能夠解決通路問題的就是企業認購或認養。企業認養後,不僅可提供健康食材給員工,還能將農場當作旅遊、農事體驗活動等食農教育的最佳處所,甚至公益捐贈,可謂一舉多得。
年紀漸長體力成考驗 未來願傳承相關技術及寶貴經驗
「我對於南瓜的生產技術非常自信,希望將技術與經驗傳授給有用到的人。但技術方面的實戰經驗如果是以上課聽講的方式,可能幾分鐘就講完了,而裡面的奧妙、真正要能學得到東西,還是得來田間學習。」「假設想務農的年輕人來我這裡學習,可能半年沒有收入,那他們如何生活?」李場長表示,他殷切期盼未來公部門能提供這方面的協助,支持到農場學習的學員部分生活津貼,那就非常理想了。
由於年紀漸長,李場長規劃未來除了將獨到的生產技術作傳承,也希望在幾年內能有人願意接手他的南瓜田以及現有通路,他會將所有技術面和經營面的做法傾囊相授,自己則退居幕後當農場顧問。歡迎有興趣的人,與李場長聯繫,一同在有機農業領域裡學習及打拼!
撰文:趙曉慧
編輯:湯雅雯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