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社區支持型農業、CSA、自煮管理、蔬菜箱、提攜制度、新冠疫情、風險分擔、里山倡議
本集來賓: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楊上禾副教授
2021年三級警戒期間,全台學校大停課,小吃業者、餐廳也紛紛禁止內用,團膳業者、農民連帶受到極大影響。來聽聽楊上禾老師在這段期間的觀察與分享吧!
實體課轉線上教學,食材供需大失衡
當全國各級學校紛紛轉為線上教學、各大企業改為居家辦公或分流上班的時候,原本與學校機構、企業單位、政府機關配合的團膳及餐飲業者,頓時少了大量的食材(農產品)需求。但這並不表示消費者無此需求,而是需求的類型轉變了,像是因應居家辦公,多數人開始在家自理三餐,需要的是小份量、多樣化、有完整包裝的食材需求,能一次性購買蛋、豆、魚、肉、奶、蔬果、五穀雜糧等的多樣化食材箱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畜產品的銷售模式也因疫情發展,以及生活型態的轉變有了大幅度變化。楊老師跟我們分享,雞蛋銷售首當其衝受到疫情的影響,如盒裝蛋在大賣場、超級市場等相當受歡迎,但菜市場或雜貨店散裝蛋的需求量則下降很多。而肉品供需也有所變化,像是台灣本產的黃牛肉、羊肉原主要供應給餐廳,少了消費者上餐館,業者自然也不需要準備肉品食材;反觀豬肉的需求,則因為多數消費者對豬肉的喜好與料理需求而不斷攀升。
把消費者更進一步拉近到產地—社區支持型農業
接著,我們與楊老師聊到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的起源,CSA到底是從哪個國家、哪個年代開始發展的?
老師曾和一位日本學者討論過這個疑問,他們一致認為社區支持型農業沒有誰先誰後的絕對答案。1960年代,在食安問題、環境汙染等議題背景下,日本發展出「提攜制度(Teikei)」,這個制度是由主婦發起,主動找在地農民生產安全、健康的食材,並簽訂契約、預付款項。也因彼此認識,進而互相照顧、提攜,讓農友與消費者共同維護生產環境、支持在地農業。而1980年代美國開始推展社區支持型農業,當時的制度須成為會員才能加入購買,會員預繳會費、分攤生產開銷及分擔風險,因此產季前農民可先收到費用,產季後消費者就可以收到農產品,農民能專心且有義務生產好食材,並搭配不同組合的食材箱提供給消費者。
由此可知,不論在哪一個國家,社區支持型農業制度主要是先付費後取物,而這個制度的挑戰即是如何讓消費者願意先付費,並相信農民能提供安全的食材。
里山倡議的永續經營實例
最後,老師分享了臺灣社區支持型農業的實例,有一間位於苗栗鯉魚潭的農場,是以里山倡議、維護生態的理念種植稻米。他們的米是採預先付費制,等待稻米收成後,再寄送給消費者。而他們的永續經營模式漸漸恢復了當地的生態,許多野生動物都回到田間棲息和捕食,友善環境耕作的理念也慢慢影響到其他當地農民。
不管是日本、美國、臺灣,社區支持型農業看似只是簡單購買食材或蔬菜箱,但其背後的意義不只如此。它所乘載的是身為地球公民對土地的關懷,還有人與土地的連結,甚至是人與人的連結,把消費者更進一步拉近產地。
一起聊聊有機事
撰文:曹錦鳳
製圖:陳湘鈴
校稿:湯雅雯
錄音日期:2021年8月25日
參考資料:
1.什麼是社區支持型農業(CSA)?
http://www.hopemarket.com.tw/?p=4144
2.鯉魚潭旁堅持理念的稻米品牌─專訪青稻夫工作室謝杏芬
https://www.foodiedu.org/news/1134
3.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2047
4.Robyn Van En, Elizabeth Henderson (2011/01/29),《種好菜,過好生活》,商周出版。
延伸閱讀: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
有任何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