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與友善農食—數位轉型聯盟行銷#3
陳孟凱
合樸農學市集 理事長/
樹合苑創生學院 創辦人/
財團法人台灣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 董事兼副執行長
#03. 基礎 數位轉型聯盟行銷
由於農業的利潤空間小,農產品容易受儲存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加上有機種植的成本高、產量少,為此農夫市集成為連結有機小農與相同理念消費者的重要角色.當科技時代的浪潮來襲,因應數位化與新興媒體,有機小農的行銷路徑又該如何轉型?
圖一、有機小農的幸福人生。
一、農夫市集開啟人的信任與連結
我在農夫市集擺攤以外也參與市集的行銷企劃多年,十幾年前,農夫市集剛成立時的行銷方式是經營部落 (Blog)。我們常態性地發表有機農產與農友故事,深受關心有機農業的消費者喜愛,也有消費者特地把市集的部落格設定成瀏覽器的首頁。當我們在市集部落格發表相關活動,馬上就有消費者報名,真是謝謝這群粉絲不斷地支持!
市集定位為消費者與生產者形成社群協力 (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互惠的關係。目的是讓消費者直接面對生產者,透過交談、試吃、座談會、手作坊等互動,讓消費者深入了解食物的本質、特性與製造過程。
當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信任與情感,就能透過社群力量串連,為有機小農創造長期穩定的銷售管道,提倡「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讓消費者體驗食物如何從農場上到餐桌的食農運動!
從行銷觀點,我們市集以部落格發表有機農業相關文章算是領先市場,可惜好景不長,當臉書 (Facebook) 興起之後,發表在部落格的文章必須同步到臉書上,而消費者也漸漸地把注意力移去臉書,我們重心也跟著轉移。我們努力讓消費者在臉書看到市集訊息,但實在跟不上演算法的演化,買廣告的效應也是曇花一現,效果越來越差。
雖然市集的網路行銷屢屢受挫,但是靠著不斷舉辦農產手作課程與活動,持續累積消費者對有機農產的情感,以CSA合作精神維繫住農友、志工與消費者,仍然勉強維繫著市集經營。
二、合作的學問,也是考驗人性
嗯,您之前提到在市集的「合作」讓您覺得幸福,現在是維繫市集經營的動力。
在市集,有一群農友與志工,志工團也是消費者,我們一起為市集公共事務付出如搭帳棚、整理環境等等.人與人之間的支持、關懷和信任,讓我感受到合作的幸福.又比如說,市集辦在戶外,難免碰到下大雨客人很少的時候,市集農友不會過度憂慮生意很差,反而跟志工到各個攤位串門子.沒客人就跟好朋友聊天也是快樂.相反地,如果是我單打獨鬥,好比自己開店,沒客人的話我只會很沮喪。
記得您也說過「只是合作很艱難,合作是門學問」,那您在市集的經驗是?
合作很艱難的觀察,是來自市集農友都是老闆彼此都平等,市集營運採高度參與的模式自主運行,市集經理人也不是農友的老闆,市集不靠外部管理的人。只要有部分農民因為個人私利,不遵守規則濫用市集公共資源,便很容易使整個系統崩壞。原本付出較多的農民們,在自己的心血被濫用後,很可能因此減低自己的參與程度,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要如何確保自己在農民市集裡的付出,不會讓他人有搭便車的行為,以及如何建立一個互惠、共好的社群?所以我說「合作是門學問!」。
我們的題目是聯盟行銷,我想「聯盟」的意思應該是自主地合作,一個沒有老大的江湖,要自主性合作賺錢,我覺得是高難度,話又說回來,雖然合作賺錢很難,但是我覺得「合作賺錢」這條路一定要努力創造出來,小農要單打獨鬥真的不行啊!
三、認識數位轉型聯盟行銷
1996年Amazon推出夥伴計畫,這是聯盟行銷 (Alliance marketing) 的做法,夥伴計畫讓Amazon快速地被更多的人認識,他們邀請成員加入夥伴計畫、推廣平台上的商品,給予相對應的佣金回饋,幫網站帶來大量的流量、聲量(知名度),以及營業額。
類似Amazon的主流作法把聯盟行銷當成網路銷售方法,重點擺在販售產品與佣金,聯盟成員彼此不認識沒有信任基礎也可以操作,但我不認為主流的商業操作適合有機小農。我們的聯盟行銷一定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聯盟行銷的前提是好產品與組織向心力,聯盟行銷可以架構在農夫市集組織上,農友們已經共同經營市集十幾年,彼此有一定的互信基礎。
現在市集經營生意差很多,手機的無遠弗屆讓消費者的目光移動到眾多的社群軟體,除了臉書還有Line與年輕世代的IG,加上電子商務購物的興起等等,如果市集沒有跟上數位轉型與網路行銷的趨勢,舊有的消費者漸漸流失是在所難免,新的市集消費者得靠數位行銷模式來吸引,行銷科技變化好快,我們一直在摸索中。
協助市集經營也是我想要學會「數位轉型聯盟行銷」的動力之一,只是我的銷售能力本來就不足,我擔心連基礎都沒穩,就談數位「轉型」適合嗎?要轉型到哪裡去?我的機會在哪裡?有點無從著手,我該如何按部就班地學習行銷,建立穩定的收入?
圖二、有機小農的數位轉型與行動商務。
在了解「數位」經濟之前,我們先建立一些基礎概念吧!再從這些基礎上來形成務實的「轉型」行動建議:行動商務。
行動商務數位經濟的內涵包括:
移動化 (mobilization):
因為手機隨身攜帶(移動化),人們無處不進行網路互聯。
社交化 (socialization):
愈來愈多人的消費和觀點,會受新社群的影響,理由在於愛好相同及有信任連結。
智慧化 (intelligentization):
物聯網使得物物相聯,藉由感應器的感應和驅動,物體硬體都智能,適切紀錄生產資訊,提升產品品質,生產資訊透明傳遞給消費者提升信任度。
去中心化 (de-centralization):
中間商及中介者逐漸消失,藉由平台,生產者可以直接連結消費者,需求者可以連結服務者,形成網紅經濟或數位組織(企業或合作社)。
請不要被上面這些專業名詞給嚇到,就看看你的周遭,現在人人幾乎"隨時隨地"看手機,透過手機查商業資訊、與人連結,網路興起後傳統商業模式也需要轉型成為行動商務。
「數位轉型」 口語化的意思是您要「轉型」到手機上被看見,第一步是提供「數位」資訊,因此我們需要「數位轉型」來參與行動商務,"傳統"的非網路商務模式只會愈來愈狹隘難走。
圖三、網際網路與智能手機改變人們取得資訊方式與互動行為,行動商務成為主流。
四、「打群架」與「熟人經濟」
的確,現在人人隨時隨地一機在手,這是二十幾年前完全沒有的現象,未來變化莫測,我得加把勁跟上這波浪潮,否則跟現實脫節,要穩定地銷售農產只會越來越難!
主流的網路行動商務操作以資本經濟思維,目標是「做大做強」,有機小農不大也不強,但是選擇「做精做優」,致力與消費者建立信任.透過數位轉型來讓生產者用心耕種的過程透明可信,消費者在手機就可以看到我們提供他所關心的飲食訊息,更緊密的與消費者形成協力關係。
我的數位轉型願景是促成生產者與消費者是朋友互信的關係.生產者種菜給朋友吃,消費者跟朋友買菜,彼此互相支持,跳脫買與賣的競爭關係。
與消費者互信關係是市集能夠持續經營的重要原因,單獨的農友也沒有資源來做數位轉型,需要聯合農友的力量來做,因為農友們已經共同經營市集十幾年,彼此有一定的互信基礎,我認同聯盟行銷可以架構在農夫市集組織上。
的確,小生產者很難單打獨鬥做行銷,數位轉型的長期目標是在消費端建立共同購買,類似通路契作的消費者聯合預購,讓農友安心種植,在生產端持續的提供消費者適切的生產資訊,拉近城市消費與鄉村生產的距離,消費者與生產者一起合作讓台灣成為有機島。
針對有機小農,推薦兩個方向與做法.
第一:「聯盟」結合「社群」行銷(換言之,「打群架」)
第二:「體驗」行銷延伸「推薦」行銷(換言之,「熟人經濟」)
後續專欄,我們來學習如何「打群架」與「熟人經濟」。
回顧前篇
關鍵字:有機農業、有機小農、數位行銷轉型、聯盟行銷、農產銷售、農夫市集、網路電商平台、社群協力
撰文:陳孟凱
繪圖:施芳綺
校稿:趙曉慧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
陳孟凱
經歷:
半導體設計 Delco Electronics 1988-1992
行銷經理 Allied Signnal 1994-1997
總經理 太一信通 1998-2001
創辦人 東籬農園 2002-2007
創辦人 合樸農學市集 2007- now
創辦人 樹合苑 2014-now
任教:東海大學EMBA 2006-2016
食農通識課程:靜宜大學 2011-2014
專長:
CSA 社群協力農業:農學市集經營 & 合作社經營管理
合作經濟學:議事規則;賽局;社群貨幣
農產行銷:數位轉型聯盟行銷
農產加工技術與法規
學歷:
MBA U. of Michigan
U. of Florida 電機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 學士
榮譽獎項:
107年 以「推動CSA社群協力農業,實踐教育與推廣」獲得農業部農業優秀人員獎
相關文章
有任何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