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林文華、楊大吉
摘文介紹:
花宜地區推動有機農業數年,為開發獨特性產業以提升競爭力,宜蘭地區近年嘗試檳榔心芋之有機栽培,然產量及營收不如預期。此研究擬開發魚芋共生之整合有機栽培管理模式,亦探討魚隻放養密度對此模式之影響。
檳榔心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為台灣重要作物,而宜蘭地區慣用做畦方式離水栽培,魚芋共生試驗採用芋田原有之高畦、畦溝栽培模式,並另設置深度30 cm之魚溝,做為田區限水時維持魚隻生存之水體用,如圖1所示。試驗所選之魚隻為紅尼羅魚(Oreochromis sp.),以高密度、中密度及低密度等三種方式放養,評估魚隻放養密度對有機檳榔心芋田區魚隻成活、檳榔心芋生產及田區產值之影響,除三種放養密度處理外,亦設置無放養之對照組。
試驗結果顯示,三種放養密度處理之魚隻成活率由低密度至高密度分別為65.1 %、61.2 % 及51.5 %,以中、低放養密度存活率較佳。魚隻死亡時間集中魚放養兩周內,推測為環境適應不良導致。而夏季供水缺乏、供水不足時可見魚隻集中於魚溝,因此設置魚溝對魚隻有助益,但仍需考量魚溝深度對共生場域及魚隻的影響。檳榔芋採收調查結果顯示,三種放養密度處理及未放養對照組之檳榔心芋採收率、採收不良品比率、採收單粒重皆無顯著差異,可知放養紅尼羅魚對共生田區檳榔心芋生產並無顯著負面影響。
關鍵字:有機栽培模式、整合栽培、檳榔心芋、有機栽培、高畦芋田、魚芋共生
資料日期:109年8月
編譯:阮英閔
校稿:趙曉慧、洪嘉柔
參考資料:有益生物在作物養分管理之應用研討會論文輯-特刊第141號
歡迎各界傳播轉載使用,敬請標註轉載來源:須註明為「引用自『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官方網站」。
相關文章
有任何想法嗎?